泥仓子 “泥仓子”是一种劳动田祭遗风,发源于举世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古村落关庙山遗址-问安境内,具有浓郁的原始生态农耕色彩。在枝江大地上已沿袭了一千多年。 很久很久以前,百姓收割稻谷之后,为了将粮食储存好,采取一种原始措施:把嗮干的新粮装进一个用土坯垒成的粮仓,并将仓盖和仓门用泥巴糊得严严实实,以防老鼠和虫子糟蹋。这就是最初的用泥巴泥粮仓子,简称“泥仓子”。 后来人们为了调节气氛,消除劳作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泥仓子逐步演变成了田间嬉戏打泥仗用泥巴泥人的游戏。当人们栽秧将要结束时,喜悦和充满希望的心情油然而生,趁人不备将稀泥泥在他人身上,或者把伙伴推倒在稻田里,让他滚一身的泥。如此不分男女老少你推我攮互相泥人。彼此嬉戏疯闹、亲热地开着玩笑,尽情享受着劳动的欢愉。体现了崇拜土地的心结、热爱劳动的情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纯朴奔放的田祭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粮食满仓。让沾满土地活力的泥巴泥满劳动者的一身,有了这满身的泥巴,只要站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的日子里就会有丰收的希望。 据传有一个东家在栽秧时人们将他像泥仓子一样泥了个严严实实,当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泥仓子”的民间习俗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泥仓子”的遗风还有另一种解读:在热情似火的夏季,这些精力旺盛的男女,瞅准了来之不易的机会,要大胆地放肆一回,于是用互甩泥巴、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方式,释放压抑已久而又不能付诸实施的欲望。人们在泥地里一滚,定会把自己身上那些满满涨涨的欲望和激情传递给那些蓄势待发的秧苗,弱嫩的秧苗自然会被催生得颗颗饱满,丰产丰收。同时,打闹中、嬉戏里说不定还会在男男女女间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催生出新一代的“人果”呢。 “泥仓子”的活动始终以嬉闹的形式进行,整个过程令人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大家虽说是相互“攻击”,但都把握分寸,轻重有度。在“泥仓子”的过程中被泥得最惨的人,不是主人就是本地最逗人喜爱和信誉最好的人。
|